最近,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疾病闯入大众视野,多地相继报告相关病例,引发广泛关注。广西南宁在主动排查外省协查病例时深圳知名的配资公司,于建政街道及其周边发现8例基孔肯雅热轻症病例,患者均已得到有效处置 。与此同时,广东佛山等地也出现情,形势不容小觑。
基孔肯雅热并非新生事物,它历史悠久。1952年,坦桑尼亚南部的马孔德高原首次发现这种疾病,其病毒名字“基孔肯雅”源于当地马康德语,形象描绘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的姿态。早期,它主要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呈零星爆发,未引起全球广泛关注。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,印度洋留尼汪岛暴发大规模疫情,全岛近三分之一人口感染。此后,病毒发生关键变异,传播媒介从埃及伊蚊转向适应性更强的白纹伊蚊,加之全球贸易活动频繁,基孔肯雅热开启全球化传播进程。我国在2008年首次报告输入病例,在2025年前累计病例不足百例,人群对其免疫力近乎空白 。
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发,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。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,一般3 - 7天就会发病,最典型症状是突然发高烧,体温可达39℃以上,同时伴有剧烈关节痛,手腕、脚踝等部位最为常见,严重时甚至无法行走。多数患者还会出现皮疹,部分人可能伴有头痛、恶心、呕吐等不适。多数人2 - 4周能好转,但少数患者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。目前,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治疗药和疫苗,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。
展开剩余47%今年基孔肯雅热在我国多地出现传播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从全球来看,全球气候变暖使病毒突破以往地理限制,从传统热带地区向温带地区蔓延,适宜蚊媒生存的区域不断扩大。我国广东汛期提前,6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多50%,积水容积激增,为蚊子滋生创造了条件。核心疫区顺德区蚊媒密度指标远超安全阈值,且高温延长了蚊媒活跃期。另外,全球变暖使白纹伊蚊适生区每年北移,让更多地区面临风险。我国此前病例少,人群对病毒普遍易感,这也为疫情传播提供了可能。
面对来势汹汹的基孔肯雅热,防蚊灭蚊是关键。个人要做好防护,户外活动时,尤其是清晨和傍晚蚊子活跃时段,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,在暴露皮肤及衣物上喷涂有效驱蚊剂 。居家可安装纱门纱窗,睡觉时使用蚊帐。要及时清理家中及周边各类积水,水养植物每隔3天彻底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和植物根部,宠物饮水碗等也要勤换勤洗,储水容器务必加盖或投放灭蚊幼缓释剂,妥善处理垃圾,避免其成为蚊子滋生地。社区应组织开展统一灭蚊行动,鼓励居民积极参与,形成良好防蚊灭蚊氛围。
基孔肯雅热的出现给我们敲响警钟深圳知名的配资公司,在全球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,新发传染病风险不断增加。我们需提高警惕,增强防范意识,做好个人防护,共同应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,守护自身和他人健康 。
发布于:安徽省易云达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